《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明确对英语的语种特点和通用语功能作了如下定位:“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01. 起源与现状

英语属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是一种兼具分析语和屈折语特征的语言。现代英语由移居在古代大不列颠群岛上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 Ænglisc(或 Englisc)演变而来,后经英国的殖民活动由英伦岛传播到北美、澳洲等地,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
英语是英国、美国等六个国家的母语,使用人口达3亿8000多万,相当于以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俄语为母语人口的总数。同时,英语是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语言,另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许多国家和地区将英语列为中小学第一外语科目。
英语经历了从古英语时期(449—1066年)、中古英语时期(1066—1489年)、早期现代英语时期(1489—1801年)到现代英语时期(1801年至今)的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并于20世纪初取代法语,开始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时至今日,英语已成为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外交、军事、体育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并被采用为商务通用语(Business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和学术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Academic Settings)。
由于大量的非本族语者的使用,英语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非英语为本族语者母语的迁移影响,杂糅了越来越多来自非英语为本族语者运用英语的特征、规则和词语,朝着新的英语“变体”的方向发展,由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发展为英语全球通用语(English as a Global Lingua Franca 或 Globlish)、英语多语通用语(English as a Multi-lingual Franca)。这种变化表明,英语已不是单一性英语(English),而是变体性英语群(Englishes)。应该将英语教学置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中,辩证地看待所谓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
英语是联合国、欧盟、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采用的主要工作语言,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航空航海、国际体育赛事、国际旅游、国际司法、国际会议、国际学术期刊、跨国公司、国际品牌、互联网等使用的主要语言。在当今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沟通工具和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主要载体之一,对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着重要作用。全球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数持续上升,我国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数也已超过以英语为母语人口的总数。

02. 历史与发展

追根溯源,英语源自居住在北欧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现今德国北部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等所讲且可互为交流的古日耳曼语及其各种方言,统称为 Ænglisc 或 Englisc,即the language of Angles。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等移居到不列颠群岛的这片被统称为Englia(the land of Angles)的土地。
今天我们所用的English和England这两个词分别出现在9世纪末和10世纪。英语在其1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大的变化。对现代以英语为母语者来说,古英语无疑是一种难懂难学的外语。英语的发展基本沿袭了吸收、融合、简化的路径发展。英语的字母、语音、拼写、语法、词汇等受到诸多语言的影响,尤其是深受古诺斯语、拉丁语、法语等欧洲语言的影响。

03. 现代英语特点

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 英语吸收了一百多种语言的词汇。在内生变化、外部影响,以及开放性语言的共同作用下,英语从原先的综合语(synthetic language,以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逐步演化为一种兼具分析语(analytic language,通常通过虚词和语序来表示语法关系)和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具有屈折词素和词形屈折变化以及变格等语法变化特征)类型特征的语言,并日益呈现出分析语特征大于屈折语特征的发展趋势。与欧洲的许多屈折语相比,英语语法较为简单,单词形态变化较小,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性、格和数方面的变化不大,基本语序为 SVO(S= Subject 主语、V= Verb 谓 语、O= Object 宾语)。作为一种开放性语言,英语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因此词汇量巨大,许多学习者因此心生恐惧,望而却步。
英语有26个字母,44个音素,含 20个元音和24个辅音。英语语音简单易学,但发音与书写不完全一致,这给学生在拼读和拼写两方面都造成了困难。如果学习者的母语与目标语在语言形态(morpheme)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会造成语言学习的诸多困难。例如。综合语和屈折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形态差异较大。所谓形态,是指语言在屈折、派生、词根、词缀等方面的变化,如英语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变化和时态变化。分析语的特点是一般不通过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又称作屈折变化 inflection),而是通过虚词和语序来表达语法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语是一种“词根语”。

纵观世界语言发展史,总趋势是走向分析语,或者说最通行的语言都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分析语特征。汉语属于典型的分析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既无内部屈折变化,也无外部屈折变化。汉语以词根词和复合词为主,派生词很少,也少有形态变化和附加语素,名词的主格、受格、与格、呼格完全相同,属格以“的”字连接主词或名词表示。几乎没有单纯表示语法关系的语法形式,语法功能可以通过语序或用虚词呈现,动词本身不具有人称、时态、语态及语气。例如,过去时以“了”表示,进行时以“着”“正在”等表示,将来时以“会”“将会”等表示,被动语态以“被”加动词表示。基本没有词尾语素(除了少数几个词,如表示复数的“们”),副词以形容词加“地”表示。大量的名词和动词在形态上完全一致。词本身可以显示与别的词的关系,有限量的词可以构成无限量的词,词语组合可以生成新词。
现代英语具有一些分析语特征,朝着强分析语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如英语名词的格系统已经走向消亡。例如,“马尾”一般不写作 horse’s tail,而写作 horse tail 或 tail of a horse,即 horse 直接用主格,通常不用属格 horse’s。英语名词的属格形式多用于人称代词,并不具备普遍意义。除了人称代词,英语的名词基本上没有主格和宾格之分。屈折语属综合语,具有屈折词素和词形屈折变化以及变格等语法变化特征。大多数印欧语系的语言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屈折语特征,其中拉丁语、俄语、德语、荷兰语等属典型屈折语。例如:拉丁语 amo(我爱),词的后缀-o表示第一人称单数现在时主动态;西班牙语里habl是speak的词根,hablo表示第一人称单数现在时、habla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有的屈折语一个动词可以有多达数十种屈折变化。古英语属强屈折语,现代英语保有部分屈折语的词形变化。例如,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的动词其结尾处需要加-s。这条规则给汉语为母语者造成了不少困难,这种困难可以持续很久,成为英语学习者需要克服和跨越的障碍。
对分析语使用者来说,学习目标语的屈折变化有较大难度。英语是兼具分析语和屈折语特征的语言,汉语使用者在学习英语时,即使了解或熟悉英语语法规则,也常常因受母语影响而忘记第三人称单数具有“词法-语法”的复合特征。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英语的一些曲折变化特征,包括所有格、复数、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时、-ing 形式、过去分词、比较级、最高级,以及名词和动词相当数量的不规则变化,还应该关注造成英语学习困难的其他语言现象,如冠词、介词、短语动词、词语搭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