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性必修四Unit10大单元观念教学设计

2020年顺德区教学能手大赛

第一部分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中学  沈君荣

【单元名称】选择性必修四 Unit 10  Connections

【单元主题/单元大观念】

单元主题:人与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单元标题:“Connections”

单元大观念:世界是个“地球村”,人际联系与社会交往具有必然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个体和社会秩序;交往中需要包容、谅解、鼓励、互助,这让世界更温暖、更美好。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社会,涉及的话题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并通过以下语篇呈现主要内容:人际联系的必然性、良好人际关系给个体和社会带来的益处、社区活动使人际关系更紧密、互帮互助的社会交往让世界更温暖、更美好。语篇类型有对话、访谈、论说文、小说节选、新闻报道、戏剧节选。

 

语篇

语篇内容

语篇子主题

单元主题

Topic Talk

WillaDaisy(姐妹关系) 相处融洽;

Max 与邻居和谐共处

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包容、谅解、鼓励

 

 

联系具有必然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个体和社会

 

 

 

 

 

 


人际交往需要包容、谅解、鼓励、互助,这让世界更温暖、更美好

 

                         

Lesson 1

How closely connected are we?

“六度分隔理论”的提出和验证过程

人际联系的必然性

Lesson 2

Community spirit

Dr Smith调查对比了Roseton 小镇居民的健康情况与社区秩序在不同年代的巨大差异,并找到原因

良好人际关系有益于个体健康和社会秩序安定

Lesson 3

Anne of great gables

充满敌意的陌生人Anne来到Marilla Matthew家,兄妹俩对她关爱有加

对陌生人的关心会消除孤独

Writing Workshop

A news report

报道Redwood Street的一次“社区节”活动

社区活动使人际关系更紧密

Reading Club 1

Hutong

北京胡同的历史与现状

“联系”——跨越时空

Reading Club 2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戏剧威尼斯商人的节选片段“法庭审判”

社会交往不分阶层、文化和种族,善意终有回报

   本单元主题从学生身边的联系展开,体现的是“由自身向外围”逐渐拓展的逻辑,物理空间逐步延伸,跨越古今,穿越中外,既有横向拓展,又有纵向深入,彼此关联,层次分明。

基于对单元内容的深入研读和各语篇意义之间的关联,提炼出学生需要逐层构建的核心学习维度如下:认识“六度分隔理论 ”、归纳不同类型的联系、感知维持良好联系的原因、形成价值观,知晓如何促进人际交往。

 

 

课时

板块

内容

课时目标(学生能够)

1

Text builder

Topic Talk(对话)

描述与自己联系紧密的一个人,包括彼此相处中出现的问题和学到的东西。

2&3

阅读

Lesson 1(论述文)

1.用表格获取、梳理有关“六度分隔”理论验证方法的基本信息(如时间、验证者、方式和结论等),并向同伴介绍。

2.填充思维导图,比较不同验证方法的异同。

3.阐释文章标题和文末句的语言特点,和与主题意义的关联。

4.评价两个验证项目的名称“Small World”,与同伴分享。

4

听力

Lesson 2(访谈、对话)

1.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借助情景和上下文推测语篇大意,培养认知策略。

2.根据访谈中的对比事实进行逻辑推理,说出研究结论。

5

阅读

Lesson 3 (小说节选)

1.将本课语篇改编成微型戏剧在课堂表演,提高发音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2.梳理小说中Marilla &MathewAnne互动的语言和动作词语及环境描写,感知理解其相关的主题含义;并评价Marilla的性格品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6

阅读

Reading Club1(描述文)

联系主题语境,说出“Connections”的引申含义。

7

阅读

Reading Club2 (戏剧节选)

1.课堂戏剧表演,提高发音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以第三人称缩写本课语篇

3.比较、分析、区分和鉴别人物形象(ShylockAntonio),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8

写作

Writing Workshop

设计合理的新闻报道语篇结构,规划语篇组成部分、利用起草、修改、编辑等手段船舰和完善写作内容。

 

[单元教学整体框架图]

介绍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可以用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联系这个话题并不陌生,但应仅限于自己与身边熟悉的亲朋好友、教师、邻居之间的联系,缺少与陌生人的交往、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的交往体验。可能听说过“六度分隔理论”, 但对阅读材料中的术语并不熟悉;可能会对小说、戏剧节选和北京胡同的阅读语篇有兴趣,但对其与单元话题相关的敏感度不够。学生语言知识运用能力较弱、在阅读理解方面亟待提升的能力点是概括与整合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和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预设的处理方法:整合教材上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支架性步骤的补充、巩固性补充、调整、改编或删减教材活动,降低学习活动的难度,提供充分的脚手架,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

1.向同伴介绍“六度分隔”理论验证方法的基本信息(如时间、验证者、方式和结论等);阐释文章标题和文末句的语言特点,和与主题意义的关联;评价两个验证项目的名称“Small World”;逐步实现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学科素养的转化。

2. 借助语境和上下文推测听力语篇大意;能对Lesson 2访谈中的对比事实进行逻辑推理,说出研究结论。

3.双向改编语篇(Lesson3小说——戏剧;Reading Club2戏剧——小说),梳理与主题相关的语言,并在课堂上表演微型戏剧,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同时,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能力;对语篇主人公做出评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道德修养。

4.书面完成一篇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新闻报道。

 

本单元具体的课时目标都是直接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完成的,与单元主题“Connections”密切相关。这些目标的设计体现了可达成、可操作和易检测的特点。完成这些目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对学生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开展合作学习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基于语言能力的发展,单元目标1聚焦语言知识和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目标2关注学生认知策略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3聚焦语言知识、亦关注批判性思维品质、合作学习认知策略的培养和文化意识中道德品质的培养;目标4突出知行合一,以本单元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元目标1 3

   教学难点:单元目标1 3 4

 

 

 

 

 

 

 

 

 

 

 

第二部分Unit 10  Lesson 1 (1-2课时)教学设计

【基本教学信息】

[课时名称]  Unit 10  Lesson 1  How closely connected are we? (1-2课时)

[授课课型及时长] 阅读 40分钟

 

【文本分析】

[What] “How closely connected are we?” 是一篇论述文,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六度分隔理论”的提出、发展及数次验证过程。作者通过“六度分隔理论向读者传递的信息是:任何人都可通过不超过五个人与陌生人联系起来,所以我们与世界上其他人联系紧密。

[Why]  笔者认为 [Why]指的是作者的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即回答“Why does the writer write this passage?”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认为本单元大观念之一是——世界广袤,但人与人之间联系紧密,这个观点是抽象的。作者选择用论述文准确、严谨的文体形式会更有说服力:数次实验结论都一致,自然可以证明该理论值得推敲,因此该观点令人信服。

[How] 本文明线是按照时间线索介绍“六度分隔理论”,起于20世纪20年代,迄今约百年,漫长历史进

程中的数次验证都得出一致结论,其背后则是一条毋庸置疑的暗线——人际联系具有必然性。

 

【本课时教学目标】

1.   用表格获取、梳理有关“六度分隔”理论验证方法的基本信息(如时间、验证者、方式和结论等),

并向同伴介绍。

2.   填充思维导图,比较不同验证方法的异同。

3.   观察文章标题和文末句,阐释语言特点,推断与主题意义的关联。

4.   评价两个验证项目的名称“Small World”,与同伴分享。

课时目标直接通过口头或填充思维导图完成,体现了可达成、可操作和易检测的特点;从获取、梳理到观察、比较,再到探讨、阐释,课时目标呈现学生思维从低阶向高阶的渐进发展,并始终聚焦对课“眼”close connections)的探究;课时目标聚焦语言知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课时目标1 2 3

[教学难点] 课时目标1 3 4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层次

学习效果评价

时间

1.用表格获取、梳理有关“六度分隔”理论验证方法的基本信息(如时间、验证者、方式和结论等),并向同伴介绍。

 

 

2.填写思维导图,比较不同验证方法的异同。

 

 

 

 

活动1:

教师创设情境,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同伴问答:

How many contacts do you have on social media?

 “Who do you usually have contacts with?”

 “How many people do you regularly communicate with?”

 

【读前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感知与注意

(学习理解类活动

——基于语篇)

学生背景知识被激活,初步感知语篇(单元)话题。

5’

活动2

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前两段,回答问题:

What does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mean and who invented this theory?”

活动3

学生细读课文其余段落,找到关于“六度分隔”理论发展的相关信息,填入表格1

【读中活动】

引导学生采用相应的阅读策略,获取语篇信息,为探究主题意义做准备。

 

 

获取与梳理

描述与阐释

(实践应用类活动

——深入语篇)

学生通过阅读,梳理“六度分隔”理论概念、提出者及4个验证方法的具体信息。

10’

活动4

学生填写思维导图2,分析不同验证方法的异同。

 

活动5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照上述表格1信息,分工分别复述4个不同群体验证方法的全面信息。

【读中活动】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和复述,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

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总结4个验证方法的异同;并借助表格信息,复述不同的实验方法,如:chose a random sample ofsend package toget parcels deliveredlink tothrough six linksrecreate experimentinvolvetarget peopleconfirm等。

18’

3.阐释文章标题和文末句的语言特点,和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性。

4.评价两个验证项目的名称“Small World”,与同伴分享。

活动6

学生思考并分享对下列问题的看法:

(1)    标题和文末句的语言

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主题意义?

(2)    你怎样评价Milgram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实验项目的名称Small-world?”

 

【读后活动】

以紧扣语篇主题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表达观点和态度,实现深度学习,实现语言能力向学科素养的转化。

推理与判断,批判与评价

(迁移创新类活动——超越语篇)

学生推断出标题和文末句都是设问句;在结构上遥相呼应;虽然形式上是问句,实际上是表达并强调一个确定的信息,即我们之间确实是紧密联系的;突显与单元主题(Connections)的直接相关性。

7’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全体作业:基于课本Page 8 Ex.3的表格信息,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验证方法,用英语写短文: My favorite experiment method,需包含该方法的全面信息,包括时间、地点、方式、结论及你喜欢的理由。

2.实践类作业:你是否对“六度分隔”理论确信无疑?你愿意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一个实验去验证它吗?小组合作,创造一个设计,与全班分享,并选出“最佳设计”,于下周去实践。

3.作业说明:(1全体作业聚焦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做选择就是比较、分析、鉴赏的思维培养过程;作文的语言素材来源于课本,可实现语言知识的复习巩固作用。

          2)实践类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创新型思维品质:小组合作的情感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这也正与单元大观念完美契合——人与人之间联系紧密,要学会与人沟通,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在学校内实践一个验证方法,因其范围小,有其可操作性,是迁移创新类学习活动的体现。

          3)上述作业可操作、可检测,作业1易于达成;作业2 暂时未知能否达成,但可大但尝试,也许学生会创造惊喜。

【板书设计】

【特色说明】

1. 本教学设计尝试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本课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能够将隐性的阅读策略和信息显性化的活动工具作为课堂教学的支架,包括图片、表格、思维导图等。

2.  设计了有情境、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复述、推断、评价,逐步完成 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活动、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且所有学习活动紧扣主题“Connections”展开,切实落实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本课隶属选择性必修四 Unit 10,是北师大新版教学内容,网络可借鉴资源甚少,笔者任教24年的生涯中,从未教授过此课,本教学设计为100%原创。

一个星期前接到这个比赛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教学设计过程异常辛苦,但对于单元大观念与英语学习活动观也确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如何将英语学习活动观在我校这种生源素质的课堂落地、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了信心。

呈现在此的教学设计或许稚嫩、不成熟、不完善,但的的确确是自己用心钻研、深度思考的作品。教学生涯中,笔者从未放弃过钻研,此刻亦在成长。